这事儿得从东京说起。 德国外长瓦德富,人到了日本,话头却一直冲着中国。 “咄咄逼人”、“威胁”、“改变现状” 他嘴里冒出来的词,竟然一个比一个硬。 一个汽车、机械、化工的命脉都和中国市场捆绑在一起的国家,为什么要冒着翻脸的风险,去说这些不计后果的狠话? 其实,早在8月17日,这场针对中国的“三连击”就已经开始了。 第一击,是那套听得人耳朵起茧的安全说辞。 瓦德富指责中国在 台海、东海和南海 “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”,而且还非要把这盆脏水泼到欧洲身上,硬说这威胁到了“全球共存原则”。
紧接着,他又把话题扯到俄乌冲突上,这个靶子在西方世界百发百中。他的话说的很绝:“没有中国的支持,普京的侵略就不可能发生。” 不仅如此,瓦德富还列举了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 军民两用产品供应国和能源买家 。而这种说法, 完全是在装瞎,因为他对中国一贯劝和促谈、不拱火不站队的立场完全视而不见了。
他的目的就是要先在安全领域把中国塑造成一个 “麻烦制造者” 的形象,为他接下来更实质性的攻击铺平道路。 安全牌打完,经济牌就该上场了。 于是,瓦德富抛出了他的第二记重拳,也是西方世界最近热衷的新词儿 “产能过剩”, 他指责中国用“不公平的贸易方式”挑战欧洲经济。
这话不新鲜,但他说这话的时机很有意思。 美国和欧盟的大棒早就挥起来了,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了高额关税。 瓦德富在这个节点上旧事重提,葫芦里卖的又是什么药? 说穿了,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而瓦德富真正的意图,实则 是为德国乃至整个欧盟建立更广泛、更系统的对华贸易壁垒寻找借口,制造舆论。 这是在向大洋彼岸的华盛顿表忠心,通过在经济上附和美国的遏制政策,来换取欧盟能与美国“肩并肩”的地位。 这么一来,就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了。
如果说前两招还是在“应对挑战”,那瓦德富的第三招,就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。瓦德富宣称, 德国将要着手建立一个“新的国际秩序”,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。 这话可就说大了,意思就是,德国 想当那个制定规则的庄家。 想法很丰满,但现实却骨感得可怜。 咱们不妨把话说明白点。
欧盟这些年天天喊“战略自主”,结果呢? 一遇到事儿,对美国的依赖反倒更深了。 一个连自己“战略自主”都搞不明白的联盟里的领头羊,居然要跳出来说建立世界新秩序,这听起来不像是雄心壮志,更像是在给美国递“投名状”。
毕竟,世人都清楚,所谓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,其核心就是美国一手建立的单极世界。 他口中的“新秩序”,恐怕还是那个美国主导的旧秩序,只不过贴上了一个更鲜明的反华标签而已。 对于这通操作,中方的反应很快。 8月18日,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,先是平静地陈述事实:“当前东海、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。”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 我们这儿挺好的,用不着您大老远来渲染紧张。 接着,她不点名地批评“某些国家”自己不尊重地区国家维护和平的努力,反而“挑动矛盾、渲染紧张”。 最后,在台湾问题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上,毛宁还称: 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,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插手。”
这番回应,既通过“不点名”给中德关系留了最后的体面,又用最清晰的语言划出了底线,直接戳破了德国外长的虚伪面具,等于是在公开质问: 这关系,你到底还想不想要了? 况且,瓦德富在东京的慷慨陈词,听起来气势汹汹,可一旦对照德国的经济账本,就显得底气不足了。 因为德国的经济,尤其是制造业的根基,和中国市场的捆绑之深,是任何政客都无法忽视的。 就拿稀土来说,德国的汽车工业、新能源产业,哪一个离得开中国的稳定供应?
去年的数据就摆在那儿,中德双边贸易额高达2018亿美元,中国是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。机械、化工、制药,这些德国的骄傲,哪一个都不能轻易割舍掉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。 对德国来说,风险还远不止经济上的反噬。 更深层的危险在于,它在卖力地向美国表忠心时,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,把自己变成中美之间可以被随时牺牲的棋子。
有一种可能性,柏林似乎没有认真想过: 如果有一天,美国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,需要和中国做一笔交易呢? 到那时,美国为了换取自己在军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利益,把德国的利益当成筹码送上谈判桌,绝非天方夜谭。 真到了那一天,德国恐怕才会恍然大悟, 自己费尽心机地向盟友示好,换来的不是坚实的保护,而是被毫不犹豫地被“抛弃”的命运。
所以, 德国外长这场东京之行,最终才会以一地鸡毛收场。 他想在盟友面前挥舞“价值观”的大旗,却被本国经济的沉重锁链牢牢捆住。他高喊着要建立“国际秩序”,却似乎忘了自己国家那段最需要反省的历史。 说到底,国际关系这台戏深圳配资,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撑起来的,最终说话的,还是实打实的利益和实力。
如果德国继续沉醉在这种虚幻的“强硬”姿态里,忽视中德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,那它最终伤害的,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互信,更是它自己的未来。 毕竟,历史已经反复证明,而现实,永远拥有最终的发言权。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